行业新闻

新闻中心
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
行业新闻

车间生产排程:如何通过MES系统进行生产排程优化?

2025.08.20       阅读:60

通过 MES 系统优化生产排程,核心是借助数字化工具打破传统人工排程的局限性,实现 “基于数据的精准计划、基于约束的动态调整、基于效率的持续优化”。具体可通过以下六个步骤落地:


一、明确排程目标与约束条件


排程优化的前提是清晰定义 “要达成什么” 和 “受什么限制”,避免盲目排程。


  • 核心目标:根据企业优先级设定,常见目标包括:

  1. 确保订单交付准时(如交付达成率≥95%);

  2. 最大化设备利用率(如 OEE≥80%);

  3. 最小化在制品库存(如工序间等待时间≤2 小时);

  4. 平衡生产负荷(如设备负荷波动≤10%)。

  • 约束条件:MES系统需自动整合所有限制因素,作为排程边界:

  1. 产能约束:设备额定产能、运行时间(如单班 8 小时)、维护计划(如周三停机保养);

  2. 物料约束:原材料 / 半成品的库存、齐套时间(如某零件需外购,3 天后到货);

  3. 工艺约束:工序顺序(如 “锻造→加工→质检” 不可颠倒)、设备兼容性(如某工序必须用特定型号机床);

  4. 人力约束:员工技能(如仅 A 班组能操作精密设备)、排班计划(如夜班仅 2 人在岗)。


二、打通全流程数据,构建排程 “数据池”


MES系统需整合分散在各环节的数据,确保排程依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:


  • 订单数据:从 ERP 同步订单信息,包括产品型号、数量、交付日期、优先级(如 “加急订单” 标记)、客户特殊要求(如 “全检”);

  • 工艺数据:从 PLM 获取产品工艺路线(如 “工序 1→工序 2→工序 3”)、各工序标准工时(如 “工序 2 需 3 分钟 / 件”)、设备需求(如 “工序 3 必须用数控车床”);

  • 资源数据:

  1. 设备:实时状态(运行 / 停机 / 故障)、已排任务、历史效率(如 “设备 A 加工该产品合格率 98%”);

  2. 物料:库存数量、在途信息、入库时间(如 “原材料 B 预计明天 10 点到货”);

  3. 人员:技能矩阵(如 “员工甲擅长工序 2”)、出勤情况、产能(如 “人均每小时完成 20 件”)。


三、基于有限产能算法,生成初步排程计划


传统人工排程常假设 “设备无限可用”,导致计划与实际脱节。MES系统通过 “有限产能排程” 算法,确保计划贴合实际产能:


  • 算法逻辑:以订单交付日期为终点,倒推各工序的开工 / 完工时间,同时满足所有约束条件。例如:某订单需 1000 件产品,工序 2 标准工时 3 分钟 / 件,单台设备每班有效工作时间 450 分钟(扣除换模、休息),则单台设备需(1000×3)÷450≈6.7 班,排程时需分配 2 台设备(3.3 班 / 台),避免单台设备过载;

  • 智能优化策略:根据企业目标选择算法侧重点:

  1. 交期优先:紧急订单优先占用资源,通过 “插单算法” 调整排程(如将低优先级订单延后);

  2. 效率优先:同类型产品连续排产(如先加工 A 型号再加工 A’型号),减少换模时间(如换模时间从 1 小时缩短至 20 分钟);

  3. 负荷均衡:通过 “负载均衡算法” 将任务分配给多台设备,避免某设备满负荷而其他设备闲置(如设备负荷差控制在 5% 以内)。


四、可视化排程看板,支持人工干预与调整


算法生成的初步计划需结合实际场景优化,MES系统通过可视化工具让调度员直观掌握全局,快速手动调整:


  • 核心看板工具:

  1. 甘特图:以时间轴展示各设备 / 工序的任务安排,不同颜色标记订单优先级(如红色 = 加急、蓝色 = 常规),支持拖拽调整(如将设备 A 的任务拖至设备 B);

  2. 负荷看板:实时显示设备 / 班组的负荷率(如 “设备 C 负荷 110%”“班组乙负荷 70%”),提示过载或闲置资源;

  3. 交期预警看板:标记可能延误的订单(如 “订单 X 预计晚 2 小时交付”),辅助调度员提前处理(如增加设备、协调加班);

  • 人工调整场景:

  1. 处理算法未覆盖的特殊情况(如 “设备 A 今天突然故障,需将任务转移至设备 B”);

  2. 响应临时需求(如 “客户要求订单 Y 提前 1 天交付”);

  3. 优化局部效率(如 “将工序 2 的任务提前 1 小时,与工序 3 衔接更顺畅”)。


五、实时跟踪执行进度,动态响应异常


生产过程中难免出现异常(设备故障、物料短缺、质量问题等),MES系统需实时反馈偏差并自动调整排程:


  • 异常监控与触发:

  1. 设备故障:通过 IoT 传感器检测到设备停机,自动触发排程调整;

  2. 物料短缺:仓库系统反馈 “原材料 C 不足”,暂停依赖该物料的工序;

  3. 质量返工:质检系统反馈 “工序 2 不合格率超 10%”,增加返工时间并顺延后续工序;

  • 自动调整逻辑:

  1. 资源替代:若设备 A 故障,自动检索同类型可用设备(如设备 B),将任务转移并重新计算时间;

  2. 优先级重排:若紧急订单因前序延误,自动提升其在后续工序的优先级;

  3. 产能补充:若负荷超上限,自动提示增加班次或协调外部资源。


六、数据复盘与持续优化


MES系统通过积累排程与执行数据,分析偏差原因,迭代优化排程策略:


  • 关键指标分析:

  1. 排程达成率:实际开工 / 完工时间与计划的偏差(如目标≤1 小时);

  2. 设备利用率:实际运行时间 ÷ 计划可用时间(如优化后从 60% 提升至 75%);

  3. 订单交付准时率:按时交付订单占比(如从 80% 提升至 95%);

  • 优化动作:

  1. 修正基础数据:如发现 “标准工时实际比计划长 20%”,更新工艺数据;

  2. 迭代算法参数:如 “换模时间预估偏差大”,调整算法中换模时间的计算逻辑;

  3. 固化最佳实践:如 “同系列产品连续排产可提升效率 15%”,将该规则写入排程算法。


总结


MES系统通过 “数据整合→算法排程→可视化调整→动态响应→复盘优化” 的闭环,将生产排程从 “经验驱动” 转变为 “数据驱动”,最终实现三大价值:


  1. 缩短生产周期(如从 10 天缩短至 7 天);

  2. 提高资源利用率(设备、人力、物料浪费减少 20% 以上);

  3. 增强订单交付可靠性(客户满意度提升 15%-30%)。


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工序复杂的行业(如汽车零部件、电子制造、机械加工),以及对交期和效率敏感的场景。
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