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025.07.17 阅读:101
在制造业中,设备维护不及时导致的故障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核心问题之一。其背后涉及管理模式、技术支撑、数据流转等多维度的深层原因;而MES系统作为连接生产计划与现场执行的核心系统,可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,实现设备维护的 “预测性提醒”,从根源上减少被动故障。
设备维护滞后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管理模式、技术能力、数据流转等多重问题的叠加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经验驱动的 “一刀切” 计划:多数企业仍采用 “定期预防性维护”(如每月 / 每季度一次),而非基于设备实际状态的动态调整。例如,两台同型号设备因生产负荷、环境湿度不同,老化速度差异显著,但维护计划完全一致 —— 导致部分设备 “维护过度”(浪费资源),部分设备 “维护不足”(提前故障)。
事后维护占比过高:缺乏实时状态监测能力,仅在设备停机后才被动维修。例如,机床主轴磨损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振动异常,但因未实时监测,直到卡盘失效才停机,此时已导致批量产品报废。
数据分散且格式混乱:设备运行数据(如转速、温度、振动)分散在 PLC、传感器本地存储中;维护记录(如换件时间、故障原因)存在于纸质台账或独立 Excel 中;生产数据(如加工时长、负荷率)在MES系统或ERP系统中 —— 数据无法互通,难以分析 “设备状态 - 生产负荷 - 故障概率” 的关联。
历史故障数据未被有效利用:例如,某台冲压机过去 3 次故障均因液压系统油温过高,但因未记录 “油温超过 65℃后 48 小时内必故障” 的规律,后续仍未针对性监测油温,重复发生同类问题。
“保生产、轻维护” 的短期导向:当生产订单紧张时,企业往往优先满足交货期,将设备的 “轻微异常”(如异响、参数波动)暂时搁置,认为 “能运行就先不修”。例如,流水线传送带电机异响时,因订单交付压力大,未及时停机检查,最终导致电机烧毁,整条线停工 12 小时,损失远超单次维护成本。
维护资源调度低效:维护人员、备件库存与设备需求不匹配。例如,某设备需要特定型号轴承更换,但仓库备件不足,而采购信息未与维护计划联动,导致维护延迟。
缺乏实时监测手段:中小制造企业仍依赖人工巡检(如每日记录设备温度、压力),存在滞后性和主观性(如巡检人员漏记、误判)。
无预测分析模型:无法通过设备运行趋势(如振动频率变化、能耗上升速率)预判故障。例如,风机的振动值从 1.2mm/s 逐步升至 1.8mm/s(阈值 2.0mm/s),人工难以判断 “未来 24 小时可能超标”,但通过模型可提前预警。
MES系统作为 “生产现场的神经中枢”,通过实时数据采集、智能分析、协同调度三大核心能力,将设备维护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为 “主动预测”,具体功能落地如下:
MES 通过以下方式整合设备数据,为预测提供基础:
多维度数据接入:
对接 IoT 传感器(如振动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),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(如主轴转速、液压系统压力、电机电流);
连接 PLC/SCADA 系统,获取设备启停状态、故障代码(如西门子 PLC 的 OB121 错误代码);
录入人工记录(如巡检发现的 “异响”“漏油” 等非量化信息),形成结构化数据。
数据标准化存储:
将设备台账(型号、采购日期、保修期限)、历史维护记录(换件时间、故障原因、维护人员)、实时运行数据统一存储于 MES系统数据库,形成 “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档案”。
基于积累的历史数据与实时状态,MES 通过以下功能实现预测:
异常识别与阈值报警:
在 MES系统中预设设备关键参数的正常范围(如某机床主轴温度正常区间 30-50℃),当实时数据超出阈值(如升至 55℃),系统立即触发分级报警(如黄色预警:参数轻微超标;红色报警:需立即停机),并通过看板、移动端 APP(如企业微信、钉钉)推送给维护负责人。
趋势分析与故障预测:
MES系统通过算法(如时间序列分析、机器学习)识别设备运行趋势。例如:
分析某注塑机 “锁模力” 数据:过去 3 个月从 1200kN 逐步降至 1100kN(每月降 30kN),结合历史数据(锁模力低于 1050kN 时会导致产品飞边),预测 “未来 15 天可能出现故障”,提前生成预警。
关联多参数特征:如 “电机电流↑+ 轴承温度↑+ 振动值↑” 的组合模式,对应 “轴承磨损” 故障(基于历史 10 次同类故障数据训练),当实时数据匹配该模式时,系统自动预判故障类型及发生概率。
维护周期动态调整:
MES系统根据设备实际运行负荷(如某机床每月加工时长 200 小时 vs 设计负荷 150 小时),自动延长或缩短维护间隔。例如:原计划每 3 个月换一次导轨油,但该设备实际负荷超 30%,MES系统将周期调整为 2 个月,并提前 7 天提醒。
维护工单自动生成与推送:基于预测结果,MES系统自动生成维护工单(包含设备编号、故障预判、所需备件、建议维护时间),并根据维护人员技能匹配度(如张三擅长液压系统)、当前负载状态,智能分配任务,通过移动端推送给对应人员,同时同步至生产调度模块,协调停机时间(如安排在订单切换间隙、夜班时段)。
备件与资源联动:MES系统对接仓库管理系统(WMS),当预测到某设备需更换备件时,自动检查库存:若不足,触发采购申请(同步至 ERP),并标注 “紧急度”(如 “3 天内需到货”),避免因备件缺失导致维护延迟。
维护效果闭环跟踪:维护完成后,MES系统记录 “实际故障原因”“处理措施”“参数恢复情况”,与预测结果对比,优化模型(如若本次预测偏差较大,调整算法权重);同时将维护记录纳入设备档案,形成 “预测 - 维护 - 复盘” 的闭环。
MES系统通过多渠道提醒,避免信息遗漏:
实时看板报警:生产现场的电子看板实时显示设备状态(绿色正常、黄色预警、红色故障),并标注预警设备的位置、问题(如 “冲压机 A3:液压油温超标,建议 1 小时内检查”)。
移动端推送:维护人员手机 APP 接收工单提醒(含导航至设备位置的路径),超时未处理时自动升级提醒(如推送至部门主管)。
系统联动预警:若设备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(如温度超标导致零件尺寸偏差),MES 同步向质量管理模块推送预警,触发质检计划调整(如增加抽检频次)。
设备维护不及时的核心矛盾是 “设备状态的动态性” 与 “维护决策的滞后性” 之间的不匹配。MES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打通 “设备状态 - 维护计划 - 生产调度” 的链路,将传统的 “经验驱动维护” 升级为 “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”:
从 “出了故障再修” 转为 “预判故障提前修”;
从 “一刀切的定期修” 转为 “按需动态修”;
从 “维护与生产冲突” 转为 “协同优化”。
最终实现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(通常可减少 30%-50%)、维护成本下降(减少过度维护和紧急维修)、生产效率提升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