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025.09.16 阅读:24
MES(制造执行系统)通过打通生产过程中的 “数据孤岛”,实现对生产全流程的实时监控、数据采集与分析,从而精准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。其核心逻辑是 **“用数据追溯过程、用分析定位根源”**,具体通过以下五大核心能力实现,覆盖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链路:
质量关键因素(如设备参数、原料批次、工艺参数、人员操作等)的识别,首先依赖 “全维度、无遗漏” 的生产数据。MES通过多渠道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数据,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影响因素:
实时工艺参数采集:对接生产设备(如 PLC、传感器、数控机床),实时采集温度、压力、转速、焊接电流、烘烤时间等动态工艺数据,记录参数是否在合格区间(SOP 标准)内波动。
物料与批次追溯数据:记录原料 / 半成品的批次号、供应商、入厂检验结果、领用时间、使用工位等信息,建立 “物料 - 工序 - 成品” 的全链路追溯。
人员与设备数据:记录操作员工的工号、培训资质、操作时间,以及设备的维护记录、校准时间、故障历史(如某台注塑机上周刚更换过模具),排除 “人员操作不规范” 或 “设备状态异常” 的影响。
质量检验数据:将 IQC(来料检验)、IPQC(过程检验)、FQC(成品检验)的结果(如尺寸偏差、外观等级、性能测试值)录入 MES,形成 “检验结果 - 生产过程” 的对应关系。
质量关键因素往往伴随 “过程参数波动”(如工艺超差、设备异常),MES通过实时监控和预警,在质量问题发生前(或刚发生时)锁定潜在关键因素:
SOP 合规性监控:将标准工艺参数(如装配步骤、灭菌时间)录入 MES,系统实时比对实际操作与 SOP 的差异 —— 若员工跳过某道检测步骤,或设备参数超出合格范围,MES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或系统弹窗,并记录 “异常事件”(含时间、工位、参数值)。
统计过程控制(SPC)集成:MES内置 SPC 工具,对关键工艺参数(如零件尺寸、涂层厚度)进行实时统计分析,绘制控制图(如 X-R 图)。当数据超出 “控制限”(如尺寸偏差连续 3 点接近上限)时,系统自动判定为 “过程失控”,提示需排查设备精度(如刀具磨损)或原料稳定性。
设备状态监控(OEE)联动:通过 MES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(如停机、故障、怠速),若某工位频繁出现 “设备卡滞”,且对应产品的不良率显著升高,可直接关联 “设备故障” 为质量关键因素。
当出现质量问题(如不良品、客户投诉)时,MES通过 “正向追溯(从原料到成品)” 和 “反向追溯(从成品到原料)”,精准定位导致缺陷的关键因素,核心工具包括:
批次追溯矩阵:生成 “原料批次 - 工艺参数 - 操作人员 - 检验结果” 的关联矩阵,快速筛选出 “不良品对应的共同特征”。
工艺参数对比分析:将 “不良品批次” 与 “合格品批次” 的工艺参数进行横向对比,找出差异项。
时间维度追溯:通过 MES的生产日志,查看质量问题是否与 “特定时间窗口” 相关(如换班后、设备维护后)。
除了显性的过程波动,MES还通过大数据分析,挖掘 “隐性” 的质量关键因素(如间接参数关联、环境影响):
多维度交叉分析:对生产数据进行多维度组合分析(如 “供应商 + 工艺温度 + 不良率”“季节 + 湿度 + 涂层附着力”),发现潜在关联。
历史数据趋势分析:对长期积累的生产数据(如 1 年的工艺参数、不良率、设备维护记录)进行趋势分析,识别 “渐变式” 关键因素。
AI 模型集成(高阶应用):部分 MES可集成 AI 算法(如决策树、神经网络),基于历史数据训练 “质量预测模型”,自动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因子(如权重最高的参数为 “焊接电流”“原料纯度”),甚至提前预测潜在质量风险。
MES通过生成质量分析报告,将识别出的关键因素转化为可执行的管控措施,形成 “识别 - 改进 - 验证” 的闭环:
关键因素清单报告:汇总各工序的质量关键因素(如 “焊接电流:180-200A”“原料批次:需 IQC 检验纯度≥99.5%”),作为 SOP 更新的依据。
改进效果验证:针对已识别的关键因素(如 “设备精度不足”),在实施改进措施(如设备校准)后,通过 MES监控后续批次的不良率是否下降,验证改进效果。
管理层决策支持:向管理层提供 “质量关键因素分布”“供应商质量排名”“设备故障对质量的影响占比” 等可视化报告(如仪表盘、热力图),辅助制定长期质量战略(如淘汰劣质供应商、增加关键设备的维护预算)。
MES并非直接 “判断” 关键因素,而是通过 **“数据采集 - 实时监控 - 追溯分析 - 持续验证”** 的全链路能力,将 “模糊的质量影响因素” 转化为 “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管控” 的具体指标,最终实现:
从 “事后救火” 到 “事前预防”:提前锁定潜在关键因素(如 SPC 预警),减少不良品产生;
从 “经验判断” 到 “数据驱动”:避免依赖人工经验排查,通过数据精准定位根源;
从 “孤立管控” 到 “全流程协同”:打通 “原料 - 工艺 - 设备 - 人员 - 检验” 的关联,实现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管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