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3年行业深耕细作,见证成长历程
2025.10.10 阅读:32
制造企业选择合适的 MES 系统,核心是避免 “盲目跟风” 和 “功能过剩”,需结合自身行业特性、生产模式、管理痛点、数字化基础等核心因素,从 “需求匹配度、实施可行性、长期价值” 三个维度综合评估。以下是具体选择框架:
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(如离散制造 vs 流程制造、批量生产 vs 定制化生产)对 MES 的需求差异极大,第一步需精准定位 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”:
离散制造(如机械、汽车零部件、电子组装):核心需求是 “多工序协同、物料追溯、设备负荷平衡”,需优先考察 MES 的 “生产排程灵活性(应对多品种小批量)”“在制品跟踪能力”;
流程制造(如化工、食品、医药):核心需求是 “工艺参数监控、批次追溯、合规性管理”,需重点关注 MES 的 “实时数据采集(与 DCS/PLC 对接)”“质量追溯深度(符合 GMP 等标准)”;
定制化生产(如家具、特种设备):核心需求是 “订单级排程、个性化工艺管理”,需考察 MES 是否支持 “按订单拆分工序”“临时工艺变更快速响应”。
按管理痛点排序优先级列出企业当前最迫切的 3 个痛点(如 “设备停机频繁”“质量追溯慢”“订单交付不准时”),优先选择能解决这些痛点的 MES 模块,而非追求 “大而全”。例如:
若痛点是 “设备效率低”:重点评估 MES 的 “设备管理模块(预防性维护、OEE 分析)”;
若痛点是 “客户频繁催单”:重点评估 “生产进度可视化、订单交期预警” 功能;
若痛点是 “质量投诉多”:重点评估 “全流程追溯(从原料到成品)、质量异常处理” 能力。
中小型企业:优先选择 “模块化、轻量化” 的 MES(如支持先上 “生产报工 + 进度监控”,后期再扩展),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(通常预算 50-200 万),且需考虑是否兼容现有基础软件(如金蝶 / 用友 ERP、Excel 数据导入);
大型企业 / 集团型企业:需关注 “多工厂协同、系统集成能力(与 ERP、WMS、PLM 等对接)”“二次开发灵活性”,以及是否支持 “集团级数据看板”(如汇总各分厂的生产数据)。
市场上 MES 厂商鱼龙混杂(如国际厂商 SAP、西门子,国内厂商用友、金蝶,以及垂直行业厂商),选择时需重点考察以下 3 点:
优先选择服务过 “同行业、同规模、同生产模式” 企业的厂商。例如:
汽车零部件企业应优先考虑有 “主机厂配套经验” 的厂商(熟悉 IATF16949 质量体系);
食品企业应选择有 “食品安全追溯案例” 的厂商(熟悉批次管理、保质期管控)。
可要求厂商提供 “同行业案例的实施报告”,重点关注:
实施后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(如 “某电子厂 OEE 提升 15%”);
实施周期(一般中小型企业 3-6 个月,大型企业 6-12 个月,过长则需警惕);
客户评价(最好能实地走访或电话沟通)。
完全定制开发的 MES 看似 “贴合需求”,但后期维护成本高(改一个功能可能影响全局)、升级困难。优质的 MES 应具备 “模块化配置能力”:
基础功能(如数据采集、报工)无需定制,通过参数配置即可适配;
特殊需求(如行业特有工艺)可通过 “低代码平台” 快速调整,而非修改底层代码。
可要求厂商演示 “如何配置一个新的生产工序”“如何修改一个质量检验标准”,评估操作复杂度。
MES 成功的关键在 “实施” 而非 “软件本身”,需考察实施团队:
是否懂生产(能与车间主任、班组长沟通,理解生产流程中的 “潜规则”);
是否有 “数据采集方案经验”(如不同设备的对接方式:PLC、传感器、扫码枪等);
是否提供 “长期服务”(如上线后 3-6 个月的驻场支持、年度维护服务)。
警惕 “销售承诺与实施团队脱节”—— 签约前明确实施团队成员,并要求提供其过往项目经验。
MES 最终使用者是车间工人(如操作工、质检员、设备维护员),若系统操作复杂、不符合他们的工作习惯,会导致 “数据录入敷衍、抵触使用”,最终沦为摆设。验证时需关注:
工人端界面是否简洁(如大按钮、少文字、扫码操作代替手动输入);
是否支持移动端(如手机 / Pad 报工、报修,适合车间走动作业场景);
异常处理是否便捷(如设备故障时,是否能 “一键报修” 并自动通知维修人员)。
建议让车间班组长参与 “演示测试”,模拟实际工作场景(如 “生产换班时如何交接数据”“出现不良品时如何录入原因”),听取他们的反馈。
避免 “为了采集数据而增加工人负担”:
能自动采集的数据(如设备运行参数、生产数量)绝不手动输入(需确认 MES 与设备的对接能力);
必须手动录入的数据(如质量检验结果)应尽可能简化(如选择项代替文字输入、扫码关联订单信息)。
例如:某组装厂通过 MES 与流水线扫码枪对接,自动采集 “每台产品的组装工序完成时间”,工人无需额外操作,数据采集效率提升 90%。
MES 的总成本不仅包括软件费用,还需考虑:
硬件投入:数据采集终端(扫码枪、PDA)、车间看板、服务器等(中小型企业约 10-30 万);
实施服务:调研、配置、测试、培训等(通常占软件费用的 50%-100%);
运维成本:年度服务费(通常为软件费用的 15%-20%)、内部 IT 人员投入;
机会成本:实施期间对生产的影响(如数据录入切换期可能导致效率暂时下降)。
评估 ROI(投资回报率)时,可参考同行业案例的 “效率提升数据”:
若某同行企业上 MES 后,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 20%、设备 OEE 提升 10%,可估算对应节省的成本(如减少的违约金、增加的产能);
中小型企业建议选择 “1-2 年内可回本” 的方案,避免长期占用资金。
制造企业选择 MES 的过程,本质是 “找一个懂自己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合作伙伴”——行业经验>品牌名气,需求匹配>功能多少,落地能力>软件先进。最终目标是:上线后能实实在在解决 1-2 个核心痛点(如 “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”“质量投诉减少”),让车间人员觉得 “用了更方便”,而非增加负担。